
韩国APEC现场体面光鲜,新任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加快了步伐完成了首秀:会晤、合影、致辞、双边会谈全部完成。戏剧性的表现就是在与中国方面会面前后几十个小时内。 10月31日,中日进行了大约30分钟的会谈。高市取消了主办方的午宴,态度上显得很重视。她明确表示,在台湾问题上日本会坚持1972年日中联合声明的立场。这不是客套话——1972年的文件里已经写得明明白白了:日本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,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,遵守《波茨坦公告》第八条的规定,即日本的主权范围和台湾归还中国的法律依据。会场中对“承认谁是唯一的合法政府、不干涉中国内政”的点头,保持了场面的稳定。
可以转瞬间风向逆转。会谈当天到次日,高市在社交媒体上连续发了两条,晒出与台湾地区人士林信义的合影,并称其为“总统府资政”。照片构图、背景板以及握手的笑容,都是有意识地发出的“信号照”,并不是礼节性的寒暄,而是在APEC节点上进行的政治行为。前台坚持1972,后台玩弄文字游戏,“两套说法”让人感到熟悉。 外场又增加了一段。美国财长贝森特同时期也见到了同一位台湾人士,并且高调发文,隔空合唱,配图角度很有默契。给台北送温暖、给北京下烟幕弹,在台上握手,在台下扎心。 北京很快作出回应。11月1日,外交部以“答记者问”的形式公开点名,措辞强硬:“严重违背、性质恶劣、强烈抗议、严正交涉”。把两段历史都摆到台面上来—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、台湾光复80周年。这并不是在翻旧账,而是在标出红线的由来,踩了红线的人就会被记上名。 高市为什么非要这样做呢?对外她要打造强硬人设、用“台湾牌”试探边界、向某些盟友示好;对内她要安抚日本右翼、传递路线不会变软的信号。在美国方面的人物不断访问日本的氛围中,她可能觉得自己有靠山,在国际场合寻找闪光点。
问题是算盘和落实是有差别的。她至少已经走了三步,第一步就是对中国强硬程度的误判。台湾问题之于中国是屋檐大梁,动不得。大陆已经开启了对“台独”分子的法律程序,从立案侦查到公开通缉,已经由喊话转入了执法,牌桌规则在变,这个时候去碰红线,风险绝非“舞台效果”。其二,把日本的筹码看得太高了。日本经济与中国产业链联系紧密,大约四成的物品需要从中国进口,包括稀土、关键零部件、原材料以及半成品。一旦链条受阻,最先叫苦的就是生产线、股市和就业,接着才是物价和民生账本,而不是社媒上那两张照片。第三,没有弄清潮水的方向。全球产业链重组的速度加快,在特高压、半导体、航天、智能制造等各个领域中国依然在持续发力。靠冷战化站队吃红利的时代远去,“赢镜头输现实”的路走不长。 直接带来几方面的影响。第一,中国方面对她几乎已经失去了信任。王毅外长曾经说过“迈好第一步、扣好第一粒纽扣”,如今第一步走歪了、纽扣扣错了,后面的沟通成本就会大大增加,“说一套做一套”的标签一旦形成,就很难翻篇了。第二,周边国家就会更加小心。没有人愿意在关键问题上被临时改变策略“背叛”,今天可以在北京面前提出这个问题,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这样的图片,明天到了首尔、河内、雅加达又会怎样呢?可预期、稳定,外交界的一时强硬话语不如持久的可预期稳定有价值。第三,她把多年的红线共识给弄断了。中日双方都很清楚哪些可以踩,哪些不可以碰,如果硬要采取台上台下的两种动作来试探底线的话,那就别怪对方摘下手套按规则办事了,这条裂缝不是一次会谈几句轻描淡写就能抹平的。
敏感度还体现在时间上,就是台湾光复八十周年。日本曾经殖民统治台湾的历史不能被抹去,至今仍然是一个伤口。撒盐的人,就会受到舆论和道义上的惩罚。高市此次所作所为让人觉得又像某些老路,但更加急迫迅猛,也更加不顾后果。 北京此次表态,给东京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息:红线不讲人情,也不看谁新上任。把话说清楚、动作跟上去、节奏很快。接下来看日方“补课”的两个方面:一是怎么说话,能否把1972年“定盘星”守住,不再玩文字游戏;二是怎么做事,停止在台湾问题上搞小动作,别再用社交媒体“拉流量”。若继续“当面一套、背后一套”,只会逼得对方把制度化的工具用得更加坚决。 其实,“刷存在”的外交,短期内可以提高热度,但长期来看会透支外交信誉。对于这样的大邻居,任何“试探式冒险”都是不划算的;对于日本自身的经济状况,动一动产业链就知道有多疼;对于历史这本教科书,越早翻,越不容易走弯路。高市首相之路虽然开始很忙,但是忙并不等于稳妥。要止损的话,就得付诸行动:收收社交媒体上的政治表演,理一理对华沟通渠道,把“红线”二字摆到桌面上来,不要再把它当作筹码了。至于这场“变脸秀”究竟是短期的表演还是长期的路线,商界是否会在这次事件中给她上一课,中日几十年来建立的政治默契是否还能修复,都还有待观察。
配先查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